衡水商会
时间日期: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衡达天下  商通四海
家乡今昔详情页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家乡今昔 >家乡今昔详情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来源:衡水商会  上传时间:2014年10月24日 浏览次数: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行教化、重礼乐

  董仲舒对统治者强调人事的重要,认为事在强勉治乱兴废在于己,只要尽力行道,那就会德日起而大有功,就可以收到速效,统治地位就可以巩固。在董仲舒看来, 

 

君主的重要职责是实施教化。他认为仁、义、礼、乐都是治道的工具,古代圣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所以王者的职责就在于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以教化为大务。由此得知,董仲舒认识到教育作为统治手段的重要作用。

 

  在把教育工作放在政治的第一位的思想指导下,董仲舒要求汉武帝不但要求贤,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养士。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养士三法以太学为最重要,所以他又说: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要求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他又认为当时的吏治不贤明,其原因在于选举不当。他对当时纳资授官和积日累久的升官办法提出了批评,建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通过试用,便当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他认为只要这样尽心求贤,天下之士便可得而官使,只要遍得天下的贤人,就那怕象三王那样的兴盛也容易做到,象尧舜那样的名声也可以赶得上。

       二、兴太学、重选举

  董仲舒认为,这两种具体措施必须统一在一种指导思想下,才能发挥为当时政治服务的作用。他指出当时思想的不统一,会妨碍政治的统一。他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他认为这样一来,就会邪辟之道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董仲舒为中国封建社会找到了儒术作为最合适的上层建筑,以儒家思想代替汉初的道家思想作为整个政治的指导思想,并且为汉代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制定了独尊儒术的政治统治和文化教育方针。

  董仲舒关于上述三个建议的思想,不但影响了汉武帝的政教政策,而且影响了两汉及后来各封建王朝的政教政策。

  针对董仲舒的三项建议,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三项措施:

  1.立五经博士;

  2.开设太学;

  3.确立察举制。

    三、论人性、教育

  董仲舒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神学化的人性论。他认为人受命于天,人性是从天得来的,他的人性论的政治目的是企图把封建阶级和等级制度看做都是出于天意或天道的,从受之天命的人性中,便决定了谁该做统治者,谁该做被统治者;谁应该高一等,谁应该低一等;谁应该受教育,谁不应该受教育。他认为这种天命、人性决定的封建秩序是不能改变的。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这种性三品说的实质是把人区分为三等,是一种由神意决定的阶级论。上等人就是圣人,他们的性不仅生来就是善的,并且是超过的,人类社会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就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上等人是不多的,只包括统治阶级的最高阶层,包括帝王和那些制礼乐、定法度的当权人物。下等的斗筲之人是指封建社会中最贫苦最低贱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性生来就是恶的,根本上不算是人性,简直把他们排挤在人性之外了。圣人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宵之人则是愚昧的,不能受教育的。除了上下两种人以外,其余的都是中民,这指的是地主阶级。中民具有善质,但必须受了教育之后才能成为善性。所以董仲舒的教育对象就是这个中民等级的人,贫苦的劳动人民是排除在教育之外的。

  董仲舒把中民之性,即把地主阶级的人性当做一般的人性,他所说的性就是指中民之性而言的。他认为性只是质材,它的本身还不能说就是善,必须待教而为善。这就是说性只具有教育的可能性,受了教育之后,这种善的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他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

  这就从地主阶级的先天禀赋肯定了地主阶级受教育的可能性,又从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肯定了地主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他批评盂轲的性善说,认为孟轲既然说人性已善,那就没有教育的必要了。这一点,他比盂轲强。但是董仲舒又认为人同时具有两种性,这又陷入了善恶二元论,这是他企图把盂轲的性善说和荀况的性恶论结合起来的结果。他认为天有阴阳,所以禀之于天的人性也就是有善有恶。他又认为性属阳,是善的;情属阴,是恶的。人生来就具有性和情两个方面,也就是具有善和恶两种性。他虽然说情亦性也,但又说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这又似乎陷入了性情二元论。这样他把性当做是善的,实质上维持了所谓正宗儒学即孟轲的性善学说。他把情从性划出来以后,便进一步主张扬性抑情了。他以为天道是禁止阴的,所以人也应该损其欲而辍其情,这就是说要发展善性而抑止恶情,这种思想为后来宋明理学家所发展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董仲舒吸取了荀况的性恶论思想,认为万民的从利就好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去提防它。就不能停止。他从这一点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并把教育当做防止恶性发展的工具。他甚至认为教育的作用象制陶器和冶金一样,可以随意铸造,把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于礼乐教化,这又未免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论知识和教学 董仲舒从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出发,认为人心和天心是相连的,天命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泉源。他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的。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众物的知识,而是要知道事物的本心;要体察事物的本心,那就只有依靠内视反听的内省方法。他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可以互相呼应。因为天与人之间可以同类相动,人的内心有什么想法,天就会以类相应,所以人想求雨,天就会下雨,因此通过人的内省和直观就可以体认事物的本质。他以为就是,因为是取之于天的。因此,就是我们所要认识的真理,也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是由谁制定的呢?是由圣王体会天意而制定的。他们制定的这套,就是诗、书、礼、乐及封建道德,这些知识就是应该学习的内容,至于自然知识那是不应该学习的。他说: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不然,传(傅)于众辞,观于众物,说不急之言,而惑后进者,君子之所甚恶也,奚以为哉?……故曰:吁呼,为一人师者,可无慎耶? 可见董仲舒所要求学习的只是圣人所说的仁义等内容,至于有关众物或鸟兽之类的自然知识,那是会迷惑后进的,不应当学习的。

  董仲舒要求学习儒家的六经,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但他又认为六经各有所长,《诗》长于质,《礼》长于文,《乐》长于风,《书》长于事,《易》长于数,《春秋》长于治人,所以学者应兼其所长,不要偏举其详。这种兼其所长的教学观点是可取的。

  在学习上,他提出了多连博贯的方法。他以为只要连而贯之,就可以推知天下古今的知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方法论。但是连系和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在教学上往往可以用来加强理解,融会贯通。在学习范围上,他认为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就会使得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这种思想也有一定道理。

  董仲舒要求教师尽量达到圣化的境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他从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开始,进而论及教学应该适时,应该注意受教育者的才性,要能从容引导,不急不缓。比较符合教学规律,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学原则的具体发展。

    四、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房培庆辑】

【上一篇】:董仲舒的历史评价
【下一篇】:董仲舒故里考证
首页    /   本会介绍    /   商会动态    /   要闻简讯    /   衡商风采    /   商界论道    /   企业之窗    /   活动剪影

版权所有: 石家庄衡水商会 All Copyright Reserved 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大街9号中铁大厦A座7楼 邮编:050031
电话:0311-87186229 手机:13933171040(孙主任) 邮箱:hengshuishanghui@163.com